抗战胜利后配资炒股平,国民党军向东北调派的多为其精锐部队。
其中,驻印军中的新1军和新6军全部调往东北,新6军内部还编有美械化装备的青年军第207师;除驻印军外,第13军和第71军均为美械甲种军,其下辖各师同样为精锐部队。
再往下是半美械装备的第52军,该军虽非全美械部队,但其第2师和第25师均为中央军嫡系老牌劲旅,战斗力极为强悍。
最次的则是滇军的第60军和第93军,虽属地方军,但仍是滇军的精华力量。
此外,杜聿明还从第5军第200师抽调了一个团组成长官部警卫团,驻华北的美械第94军也派出部队支援东北。
同时,东北方面我军也集中了一批精锐部队,但总兵力仅有十余万,且多数部队之前散布作战,缺乏正规战的经验。重新整合成野战正规部队,形成稳定战斗力仍需时间,东北根据地建设也同样面临诸多困难。
因此,东北战场初期的作战非常艰难,尤其难以发动大规模的歼灭战。
在这种形势下,东北战场首场成功歼灭国民党整师的新开岭战役,显得尤为珍贵且意义重大。
展开剩余90%新开岭战役的背景发生于1946年秋季,东北国民党军采取“南攻北守,先南后北”的战略方针。
国民党方面以新1军为主力,利用松花江构筑防线,防止我北满部队南下,同时集中正规军8个师及保安部队,向我南满根据地发起猛烈攻势。
当时我军南满地区虽有第3、第4纵队及3个独立师,但各师兵力均较薄弱,主力师不过4000余人,面对国民党军强大压力,形势极为严峻。
战斗开始后,几次试图歼灭敌军的行动均未取得理想效果,敌军持续向我阵地深处推进。
其中第52军主力第2师和第25师分兵两路,特别是第25师采用迂回战术,向我方安东方向猛攻。
第25师是中央军的老牌嫡系部队,号称“千里驹”,早在1930年代中期就成为“调整师”建制成员。
抗战中期以来,该师长期驻守滇南,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老兵骨干;虽未全美械化,但后期也得到了半美械装备的加强。
抗战胜利后,第25师率先进入东北,因未遭重创而士气高昂,甚至以一个团的兵力就敢频繁活动。
10月15日,我军集中第4纵队第11师主力和军区警卫团部分兵力,曾对占据小市的第25师第74团发起进攻,但由于截击部队迟疑,仅消灭敌360余人。
敌军与师部及第73团会合后(第75团曾配属第2师,后期回归原建制),重新夺回小市,并向赛马集发动攻击。
我第11师组织两营兵力,在赛马集北部的分水岭一线坚决阻击,击毙伤敌300余人后撤出阵地。
我第4纵队决定集中主力歼灭敌军一支,除原有第11师外,还命第12师主力向该方向集结,另留第35团阻击敌军。
因此,当第25师主力占据赛马集时,我军已在该方向集结了第10师主力和第11师五个团兵力。
表面上看,我军5个步兵团对敌2个步兵团,但实际兵力差距极大。
据1946年9月统计,第25师总兵力达13541人,超编状态,略少于我第4纵队总兵力。
其下属三个步兵团,每团实兵均达3600余人,几乎相当于我第4纵队一个师的兵力。
当然,执行迂回任务时,第25师不会动用全部兵力,一部分机关、勤务和驻地留守人员不会随行,但一个团出战时有3000余人,师部和直属队再加上1000多人,全师超过一万人并不困难。
加之第25师属半美械加强部队,弹药充足,这使其在战场上异常嚣张。
据估计,1946年10月23日,第25师主力约7000人(先期已损失六七百),而敌方仍误认为我军只有第11师一师,胆气十足。
在此情况下,第25师分兵作战,由师部率第73团和第74团一个营继续向前进攻,另留第74团主力防守赛马集。
24日下午,我军第4纵队调集第11师第31团、第33团,第12师第34团及军区警卫团两个营,在纵队炮兵团营级支援下,对赛马集的第74团主力发起攻击。
此次战斗,我军四个团兵力对敌两个营,实际兵力比例约3比1,且有炮火支援。
战斗当晚,第74团团长向师长李正谊请求支援,李正谊斥责其无端求援,命令坚守阵地。
然而第74团在守夜后,因害怕被歼,伤亡超过200人,最终弃守赛马集,退回小市。
李正谊被迫率师主力重返赛马集,敌方按照先前情报,仅有师直属队、第73团和第74团一个营。
27日,我军集结第11师三个团、第12师五个团兵力,对进至双岭子地区的敌军实施包围。
战斗展开后发现敌军人数远超预期,经审讯俘虏确认第75团已归建,双方兵力相当。
战斗中我军毙伤敌军800余人,双岭子战斗陷入僵持;我军遂后撤,一团兵力与敌保持接触,将敌引诱至新开岭地区。
此时第25师三团已合流,尽管在小市、分水岭、赛马集和双岭子四场战斗中损失超过1500人,但未发生成建制的损失。
特别是前三场战斗,均为我第4纵队试图进行围歼战,但均未成功。第25师因此认为先前一团兵力都难被歼灭,三团合流后仍有八九千兵力,任务可继续完成。
但第25师未预料到,我第4纵队第10师已归建,作为纵队中最强战斗力的师,正是新开岭战役胜利的关键。
由于敌军对我军兵力变化不知情,依旧自信占优势,继续向前推进。
10月30日,第25师整顿后主力分为南北两路,南路再细分为三路,向新开岭地区进发。
新开岭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袋状谷地,敌军若深入其中,将有利于我军展开包围歼灭。
作战部署如下:
A:第10师主力从东北方向,经战区制高点老爷岭向敌指挥所黄家堡子进攻,另以第30团(欠一个营)为纵队预备队。
B:第11师完成阻击任务后,从东南方向迂回攻击敌军。
C:第12师(欠第35团)从西北方向展开合围攻击。
D:纵队炮兵团(营级)选择阵地,主要支援第10师的攻势。
虽然我军单个团兵力仅1300—1500人,集中八个步兵团及各师警卫营的兵力,对敌三个步兵团仍有近两倍优势。
此外,我军炮兵装备有榴弹炮和野炮,各师还有山炮,火力优势明显。
10月31日上午10时,进攻正式开始,但很快出现问题。
第10师因长途行军疲劳,且对地形不熟悉,兵力分散,进攻时间紧张。
敌第25师不知已被包围,正组织反攻,甚至先于我军发起行动。
守备制高点老爷岭的第11师警卫营和第33团两个连队因伤亡过大,遭敌迂回攻势失守阵地,导致第10师与敌军遭遇战。
我军兵力未能充分展开,老爷岭进攻未能奏效。
31日全天战斗双方互有攻守,我军未能夺取老爷岭,后续作战处于被动,但各师占据部分边缘阵地,三面包围敌军态势初步形成。
11月1日,第10师第29团轮番攻占黄家堡子北部和西北两高地,取得胜利;但第28团攻打老爷岭仍遇阻力,伤亡超过500人。
第28团为第4纵队历史最老且战斗力最强的团,遭此重创,元气大伤。
第12师成功切断敌军退路,将第25师全师包围于新开岭地区。
战况极为严峻,尽管包围成功,但制高点仍掌握在敌手,第25师攻守皆强,甚至向上级报称“无需援兵,只需炮弹”,士气未减。
而国民党方面不可能放弃救援,第25师背后的新22师正紧急开进,若救援成功,新开岭围歼战难以完成。
危急关头,第4纵队召开紧急会议,认为虽然我军伤亡不小,敌军损失更大,只要还有歼敌机会,必须继续奋战。
会议决定将老爷岭作为战役关键,动用预备队,强化炮火支援(辽东军区增配6门野炮),掩护第10师强攻。
11月2日拂晓,第11师从老爷岭侧后出击成功,对敌阵地形成严重威胁;第12师夺取大庙阵地,进一步孤立敌军老爷岭防线。
第10师第28团继续正面猛攻老爷岭,预备队第30团两个营从侧翼发起攻击,最终在8时30分,攻克了此前连续九次冲击未果的老爷岭阵地。
老爷岭易手立即扭转战局,第25师全线陷入混乱,迅速瓦解,组织和战斗力全面崩溃。
我军三个师趁势全线出击,将敌军压缩于黄家堡子河套区域,进行彻底歼灭。
此役共毙伤敌军2100余人,俘获师长李正谊、副师长段培德及以下6200人,歼敌总数超过8300人。
关于新开岭战役的歼敌数目,因统计口径和时间不同还有其他说法,若计入之前一系列战斗,总歼敌人数接近一万人。
虽然未歼灭第25师全体兵力,但师正副师长均被俘,三团团长非死伤即俘,几乎所有带出的战斗兵力全部消耗殆尽,因此可认定为全歼。
我第4纵队此次战役伤亡338人,负伤1582人,加上其他减员,合计减员2128人,战损比约1比4。
新开岭战役的胜利,是东北战场首次歼灭敌一整师的重大胜利,对贯彻“集中优势兵力,各个击破”的战争原则具有深远意义配资炒股平,也为我军后续在东北的继续胜利树立了典范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七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