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股票配资资金
中国人往高处住,印度人往宽处住,两国人口接近,城市却完全两副模样,印度不是不想建高楼,它是真的“建不起来”。
图片
同样是14亿人,一个高楼林立,一个平房成海
走进上海陆家嘴,一眼望去,玻璃幕墙反着天光,一栋比一栋高。中国的城市,有一套特别的气质:密集、拔高、紧凑、竖直延展。
看向印度,哪怕是最大城市孟买,街道密布、房屋低矮,大楼不是没有,但很少。更多是三层五层的小楼、错落的贫民窟、拥挤的棚户区、挤满人却留着空地的农房。
图片
为什么差得这么远?两国人口都已经超过14亿,印度的人口密度还高出我们三倍多,按理说,他们更需要往天上盖。
可数据不讲道理,它直接揭了真相。
印度国土面积表面上写328万平方公里,扣掉克什米尔争议区和边境不可控地带,实用面积只有约298万,人口却和中国一样,是14亿。
按人均可用国土算,中国一个人摊上0.68公顷,印度人只有0.21公顷,连前者的三分之一都不到。那么问题又来了,空间更挤,为啥印度城市反而更矮?
图片
城市化率直接解释了一半。
中国城市化率超过60%,城市里住着9亿人;印度只有35%左右,住城里的人不过5亿,其他人还在乡村自建房。
城市化推进得慢,意味着大多数人还活在“平地模式”里——村子、低层砖房、院子、手推车。他们不是被高楼拒之门外,而是压根还没走到“需要高楼”的阶段。
再看中国,从1990年代开始,城市快速扩张,每年进城的人口以百万计增长。盖高楼,不只是为了气派,而是硬性需求,没地了,只能往上挤。
图片
九州认为,印度眼下的状态,像极了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。农村和半城郊之间徘徊,地多人穷,人口想动还动不了。高楼?盖上去了没人租没人住,那叫烂尾楼。
但光看城市化率还不够,真正限制印度建高楼的,不是观念,是土地。
图片
印度的土地,卡死了城市化的路
你要想在印度建栋摩天大楼,第一步是什么?不是图纸,不是资金,而是“你得先把地买下来”。
问题就出在这一步。
图片
印度土地是私有的,不是局部,而是全面,无论城市还是乡村,地都归个人。只要是你祖上传下来的,哪怕盖的是烂棚子,你也有全权决定卖不卖。
这就彻底限制了开发商整合土地的效率。
孟买有个真实案例。一家地产公司为了建一个15万平米的住宅项目,花了9年才谈下整块地,地块被140多个业主瓜分,每个人心态都不一样。
有的说:“这是我外公的地,我不想让陌生人来。”
有的说:“我不缺钱,你再加点。”
还有的直接消失了,户主去世,继承人下落不明,地没人能代表签字,一个缺口,整个项目卡住。
而在中国,大城市征地用的是国家行为,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,征地程序走完,开发区就平地起高楼。
这种根本性的土地制度差异,直接决定了高楼是否能落地。
图片
而且,中国的地并不多,看上去我们有960万平方公里,但能开发的地方集中在东部、中部一带,西部多是高原、荒漠、山区。城市挤得头破血流,只能像重庆那样往山上盖、往天上爬。
印度地势平坦,尤其是恒河平原一带,不缺平地,反而缺资金和管理,城市化的压力没那么急,高楼也就缺了推力。
再说城市规划制度,这又是一道卡脖子的墙。
中国城市扩张讲规划、讲步调,有《城乡规划法》《土地管理法》这类国家层面的文件统一指导。
地方政府每一步扩展都有“区域规划”“总规”“控规”这三张图,二十年、十年、一年配套执行。开发区、CBD、新区、大学城、产业园,全都按图施工。
而印度的城市规划是碎片化的,属于谁愿意干就干,谁愿意批就批,缺乏统一愿景。
图片
地方政府常年缺钱,城市规划局人手不足,决策又分散在不同层级,你去找环保批文,得找中央;你要改用地性质,要州议会签字;你想修一条路,市政厅未必有预算。
德里2016年的一份基础设施申报表,里面只有8页纸,连电力负荷规划都没填,你能指望这种体系撑起“十年五百栋超高层”的奇迹?不可能。
图片
经济没到位,高楼自然起不来
高楼不是幻想,要落地,还得靠真金白银堆起来。
你想在印度盖栋楼,除了买地,接下来最烧的就是资金。
图片
哪怕只是40层的中型住宅楼,想按中国的施工标准建下来,也要投入至少8亿卢比起步,折合人民币约7000万。而这只是建筑成本,不算土地、不算市政配套、不算安全消防、不算接驳交通。
印度国内最大开发商DLF公司的一份项目预算表,一栋30层住宅楼的总成本,达到14亿卢比,按销售预期算,要卖掉90%以上才能回本。
问题是,谁买?
印度城市居民中,只有不到20%的人年收入超过10万卢比。大多数城市中产买得起的房,只能是郊区两层小楼。高楼?看得见,够不着。
而建造商的融资渠道又少,印度银行体系本就保守,大宗房地产贷款手续繁琐、审批漫长、利率不低。
不像中国有地方融资平台,有政策性银行,有棚改货币化安置拉动,有银行按揭做支撑。印度的房地产更多靠私人资本,私人资本又怕烂尾,不敢进场。
图片
结果就是,印度大多数高楼建设周期都极长。
孟买最高楼“洛坎德瓦拉·米涅瓦”,光封顶就花了12年。中途资金断过3次,停工过5次,换过两个承建商,设计方案也换了四轮,从最初的190米改成最终的325米。
就这一栋楼,耗资高达27亿人民币。盖了12年,还没全部完工。
反观中国,2012年长沙的“国金中心”从打桩到竣工不到4年,楼高452米,电梯50部,商业、写字楼、公寓全业态入驻。同样的楼,中国速度领先不止一个量级。
你不能说印度没技术,印度有懂工程的人,有建筑院校,有熟练工人,但系统能力弱、供应链不稳、资金链常断,这些全是建高楼的大敌。
印度政府并非没意识到问题。
图片
莫迪政府2015年起推“智慧城市计划”,号称改造100座城市基础设施。可计划到2024年只完成了不到一半,且大多集中在交通、照明、排水等基础层面,高楼开发压根没成规模。
九州想说,高楼不是光靠设计和想法撑起来的,它背后是一个国家经济肌肉的集中体现。
印度没这个体量,起码,现在没有。
图片
不往高处挤,是因为城市没逼得人上楼
中国建高楼,是被“挤”出来的。
从九十年代开始,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,常住人口翻倍,老城区吃不下,只能开发新区,高强度使用土地。
图片
深圳就是这样长起来的,北京的五环外、广州的南沙、重庆的渝北,全靠“往高处挤”解决住房问题。
可印度城市没这么大压强,城市化慢,农村能住人,谁急着进城?
印度统计数据显示,近十年城市年均人口净流入增长率只有1.1%,比中国同期低了四倍。
原因也不复杂:印度农村土地多、人际关系紧,哪怕穷也能活。而城市就业竞争激烈、生活成本高,失业率一旦反弹,进城的就退回去了。
就连印度城市里的人,也不都愿意上楼。
九州查过孟买南部塔尔代奥区一栋中产高层住宅的入住率,楼房有22层,实住率不到70%,顶楼没人住、电梯经常坏、物业形同虚设。
反观中国的城市住宅,早就习惯一栋楼住几百户、一梯六户、高层带地下车库、楼上是超市、楼下是地铁。
图片
这就是系统能力。
再说到住房结构。印度的贫民窟,不是个别现象,是普遍现实。
孟买达哈维贫民窟,占地不到2.5平方公里,住着近100万人,人均居住面积不到3平米。他们没有稳定工作,没固定收入,拿什么做银行抵押贷款去买房?
印度农村虽然穷,但平均每户房屋面积达到60平方米,人均也有32平米,比城市贫民窟强太多。
所以他们宁愿回村,也不愿在城里花一辈子住鸽子笼。
九州认为,这种人地矛盾并未激化,就不构成城市高密度开发的足够条件。
更现实的是,基础设施跟不上。
印度的城市道路年增长有限,全国公路密度只有中国的一半。城市用水、电力、排污系统长期过载。
就拿污水处理来说,印度城市污水处理率长期停留在23%,而中国城市污水处理率早在2015年就突破90%。
图片
一栋五十层住宅楼,如果一天一万人同时用水排污,系统崩了怎么办?住户不出半年就想逃走。
高楼这东西,越高越讲究“底子”,底子不稳,楼就站不住。
最后说一点:印度选择的是低密度、低高度、慢节奏的发展路径,不是他们眼光短,而是现实条件根本撑不起中国那种“塔式崛起”。
就像一个人脚上穿的是草鞋,你不能逼他去爬珠峰,鞋还没换股票配资资金,命先丢了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七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