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1年4月,志愿军在金化地区的战斗愈发激烈,前期气焰嚣张的美韩联军屡次败北,形势急剧变化。志司在紧张的战局下,迅速作出决策,决定派遣一支部队深入敌后,打击正在撤退的韩6师股票配资资金,并趁夜对其发起猛攻,以便进一步扩大战果。
韩6师与我军有着长期对抗,彼此的战术和实力都非常了解。这种相互了解使得我军的352团和354团能够迅速取得战场优势,逐渐压缩敌军的活动空间。韩6师在清楚认识到我军精锐部队的强大后,决定在局势不利时及时撤退,力求保存实力,避免被全歼。
354团的3营在此次战斗中表现尤为突出,攻势猛烈,始终位于最前线。当志司决定派兵穿插敌后时,3营成为了执行此任务的核心力量。接到任务后,3营的指挥官李德章与团参谋长刘玉珠协同指挥,决定在夜间对韩6师发起突然袭击,摧毁敌军的有生力量,并迅速夺取一处重要防御阵地,从而切断敌军东西两部的联系。
展开剩余72%3营经过一夜追击,终于在沐洞附近与韩6师展开激烈战斗,经过长时间的交战,韩6师被击溃,撤退的步伐明显加快。虽然此战取得了显著的胜利,但随着晨曦的到来,李德章却发现战局发生了急剧转变。由于夜间追击方向的偏差,3营意外进入了敌军的增援路线,与准备西进增援的英军和加拿大部队相遇。
英军当时拥有一个完整的步兵旅,兵力接近5000人,机械化部队也有约4000人,另外还有部分加拿大军队支援,合计兵力超过6000人。英军27旅装备精良,整支部队使用美式装备,坦克和重型火炮等武器配备完善,而且全员都是经过二战考验的老兵,战斗经验丰富。相比之下,3营的兵力仅有500人,而且之前的激战已使得我军的补给严重短缺,武器弹药几乎耗尽,眼下陷入敌人重重包围中,形势堪忧。
当时天色已经亮起,3营因敌情突变进入敌军的腹地,行踪暴露,迅速遭到英军发现。英军凭借人数和装备优势,迅速形成包围圈,指挥部调动坦克、火炮等重型武器,准备彻底消灭3营。
面对如此困境,李德章迅速与刘玉珠商讨突围方案。虽然突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,但与坐以待毙相比,至少能争取一些生存的机会。李德章对兵力情况进行了细致评估,发现3营的火力极为不足,轻机枪仅剩下10挺,手榴弹每人不到两颗。敌军的兵力和装备明显占优,而3营所处的地形极其不利,若贸然突围,损失惨重几乎是必然。
然而,李德章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:他不打算让3营撤退,而是决定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。这一决定虽然让许多干部和士兵感到震惊,但最终大家都同意了这个战略。原因很简单,3营已经没有退路,突围也无法对英军造成太大阻碍,反而可能让敌人无后顾之忧,导致主力部队的侧翼受到威胁。
在这一决策下,李德章立即部署防线,利用现有的火力和手榴弹集束进行阻击。英军的坦克首先冲锋,3营士兵利用火力掩护,尽力逼退敌军步兵,并寻找机会炸毁敌方坦克的履带,暂时瘫痪敌军的推进。然而,敌军很快加强了火力,开始疯狂轰炸3营阵地。由于没有足够的掩体,3营遭受了重大的伤亡,李德章本人也在爆炸中受伤,腿部被炸断,但他依然没有撤退,继续指挥战斗,直到昏迷不醒。
当李德章恢复意识时,他得知团参谋长刘玉珠已壮烈牺牲,教导员马仲吉接过指挥权后也不幸牺牲。尽管3营面临巨大的损失,但他们依旧保持了战斗力,坚守阵地,直到夜幕降临。经过一整天的激战,3营的坚守使得英军未能突破防线,最终决定撤退。英军的撤退并非因战局逆转,而是由于他们对志愿军的战斗力产生了恐惧,尤其是考虑到志愿军在夜间的作战能力,英军不愿再继续激战。
李德章对敌军的退意十分清楚,他立即组织残余部队进行追击,成功重创了澳大利亚营。此次战斗,3营不仅保全了战力,还创造了奇迹,成为全军的传奇。3营、7连、8连及机炮连等单位因此荣立集体一等功,这一壮举在我军历史上极为罕见,堪称不朽的战斗英雄事迹!
发布于:天津市七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